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石上耕耘二十载 换得苴却满堂珍

  16日下午,石上市民期盼已久的耕耘雅安书画院揭幕暨中国名砚名画展开幕仪式在市区汉雅楼隆重举行,一幅幅名家的载换精品书画作品及雕刻精美的砚台让前来观展的人叹为观止。

  走进瑰丽的得苴苴却石砚艺术殿堂,记者对四川省高级民间艺术家周善智(圆缘堂主人,却满艺名石醉)进行了独家专访。堂珍

  记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石上笔、耕耘墨、载换纸、得苴砚作为“文房四宝”,却满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堂珍作用。如今,石上随着社会的耕耘巨大发展变化,砚台从过去单纯的载换书画工具而变为了极富收藏价值的高档艺术品。那么,苴却石砚在当今中国的名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地位?

  周善智:此次在雅安市区的标志性风貌建筑——汉雅楼内展出的120多方中国名砚,全部系用产于攀枝花攀西大裂谷之金沙江悬崖峭壁中的苴却石精心制作而成。

  早在晚清宣统年间(1909年),苴却石砚就曾远赴巴拿马参加国际博览会并一举获奖。从此之后,苴却石砚就与传统的安徽歙砚、广东端砚、甘肃洮砚等并称于世,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广泛喜好和推崇。后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千家驹、董寿平、郑珉中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还曾选调苴却石砚作为国礼赠送国外首脑。

  苴却石砚,因其石质细密滑腻、莹洁滋润,抚摸上去有如婴儿的肌肤一样光滑细腻。在这种砚石中,石品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金线、银线、绿膘、黄膘、鱼脑冻、蕉叶白和庙前青等数十种。用苴却石制作的砚台,有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和可以呵气研墨的优点,经众多艺术家、商家的发掘和推广,如今苴却砚已经享誉海内外。

  记者: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苴却石砚这个艺术行当的呢?目前,您都在哪些地方举办过苴却砚的展览?

  周善智:1990年,从原来的汽车修理岗位上失业以后,我就和几个朋友一道走上了苴却石砚制作的艺术探索之路。

  由于苴却石产于金沙江畔的悬崖峭壁之上,前往寻找和采到上好的苴却砚石就是第一道难关。当时,我和几个朋友经常搭乘攀枝花开往昆明的火车,从攀枝花市区出发,抵达一个叫“花棚子”的小火车站后,就沿着山上的羊肠小路和金沙江一路去寻找适合制砚的石头。每当找到一块上好的苴却石时,大家都会兴奋得跳起来,为了不让石头在返途中损坏,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包裹住石头,然后放在背篼里背上火车,抵家后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开始砚台的制作。

  从1990年开始,迄今我做过的砚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方了。在四川各地,几乎每一个市、州我都去做过砚展。这一次来雅安,已经是第二次专门过来搞砚展。这一次砚展上展出的苴却砚,是在四川各地砚展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不少砚台都是名家精心制作雕刻的精品,因此很多朋友听说后都从外地赶过来品鉴。

  记者:此次在市区汉雅楼展售的精品苴却石砚,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主题或者说是内涵呢?

  周善智:举例来说吧,这次在雅安展出的苴却砚中,从材质上来讲,就有苴却石中的极品胭脂冻、彩膘、金线玉带膘、银线玉带膘、碧眼、金田黄、纯绿等品种,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上好品种。

  从工艺上来说,有专门聘请中国制砚大师张硕、张海峰、张大军、陈严峰等花费心血精心设计雕刻的苴却砚。在这些名师制作的砚台中,从题材上来看,有取意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而制作的《华夏神韵》,也有展现传统文化的九龙雕刻《龙腾盛世》、《龙腾九州》、《女娲补天》、《狮舞》、《兰亭序》、《竹林七贤》、《论道》、《茶经》、《喜上眉梢》、《琴棋书画》等内容,还有佛道内容方面的题材《十八罗汉》、《南极仙翁》、《普渡众生》、《轮回》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民间民俗等方面的主题如《采莲图》、《千载之寿》、《凤求凰》等等,在这些上好的砚台石头上,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记者:此次在汉雅楼展出的精品砚台中,还有哪些从设计、制作或者艺术表现手法上堪称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呢?

  周善智:比如说吧,我的苴却砚《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在中国砚台制作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主题创意设计作品。

  从意境上来说,这方砚台取材纯绿的上等苴却砚石,用了一幅宁静中带几许蛙鸣的气氛营造设计,表现了山乡间那令人神往的和谐与静谧。在画面上,两只青蛙相向分别蹲坐在两块大石头上,山溪间的鹅卵石则层层叠叠地堆在边上,仿佛青蛙的鸣声真的就在自己身边一般。而且,在设计制作的时候,整块的苴却石雕刻成砚台后,还留了一块小石头做成了一个独立的鹅卵石,可以任意地进行位置摆放,聚散之间,显现出千变万化的情调和不同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这样的好作品还有很多,包括精心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大胆而灵动的艺术构思,共同构成了巧雕与俏雕的苴却砚台世界,希望这会令现场观摩品鉴和收藏砚台的人们得到意外的收获。

  记者 罗光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