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 沈黎训导 寒毡终老

  曹正鹏 文/图

   雅安市汉源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汉源一中”)的汉源校门很有特色,从外面看校名是文教汉源一中,从里面看校名是先贤崃山书院。

   崃山书院建于何时,冯镇是峦沈黎训老谁所建?这就不得不提到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

   冯镇峦,导寒字远村,毡终重庆合州人(今重庆市合川区),汉源清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十年期间,文教曾在汉源当了二十年的先贤学官,全面主持修建崃山书院,冯镇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峦沈黎训老著作。其对《聊斋志异》的导寒批注,一度被推为文言小说评论之最,毡终在文学史上与著名的汉源文学评论家金圣叹齐名。

   这样一个大文豪为何要来汉源?

《聊斋志异:冯镇峦批评本》

  文才虽好  考运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冯镇峦出生在今重庆市合川区的一户耕读家庭,自幼接受儒学教育,尤擅古诗文词,素有才子之称。无奈文才虽好,却考运不佳。《合川县志》载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入诸生籍,21岁便取得了秀才资格,但在后来的考试中蹉跎不断,32岁才考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文献研究表明,清代举人中举的平均年龄是24岁,此时的冯镇峦算是大龄举人。在清代,中了举人也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举人中式后就可以进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无奈,在会试的路上冯镇峦走得更加艰辛,从32岁一直考到50岁,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数次进京会试均铩羽而归。

   冯镇峦自知会试无望,便参加了由吏部主持的大挑选官。这种特殊的选拔官员方式为清代独有,定制于清乾隆十七年,针对会试没有考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身体形貌进行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让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经过挑选,冯镇峦以大挑二等的身份,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出任清溪县训导,掌管一县的教育事务。

   这样一个学富五车,素有才子之谓的读书人,为何就考不上进士?在经过一番研读后,笔者发现他的科考不顺可能与他的书法有关,简单地说,冯镇峦字写得不漂亮,或是书写习惯不好,在清代这可是考场大忌。

   冯镇峦出任清溪训导前,任职地曾初选在华阳、广安两地,无奈皆以文牍小谬被部驳,也就是他把公文写错了。此外,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针对书写也曾坦言:“一笔数行,如爬沙蟹螯率率有声,如黄河之水泥沙并下,错字讹句,纷如落叶。”

   如以上均不足论,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道光七年时任四川川北道的王梦庚,奉命分守打箭炉(今康定)途径清溪,慕名拜访冯镇峦,赞誉他“好学深思,沉博淹贯,尤善为诗古文词,力志于古,不屑为涂泽钩棘之习。”冯镇峦后来在给王梦庚的信中写道“最可愧者素不善书,涂鸦满纸。”若非书法确实不如意,谁又愿意在自己的粉丝面前自黑?

冯镇峦亲撰的风洞铭碑文

  笔耕不辍  著作丰

   五十岁的冯镇峦,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初到汉源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地脊民贫,风俗凋敝”、“缺文学,尤清苦”的景象。

   常人到了这个年纪赴任这样一个地方,也许就少了几分雄心了。然而冯镇峦不这样想,幼习儒业,修、齐、治、平的价值观,让他在获得人生舞台后精神焕发,颇有一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劲。合川县志人物传记载:“凡在管训课之日,皆是其著作之日。”他笔耕不辍相继写下了《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诗文集》《读聊斋杂说》《片云诗话》《黎雅诗话》,著述之丰“汇集牛腰大卷六十余册,所著诗文凡数十万言”,内容涵盖广泛不仅限文史之类。

   在冯镇峦众多的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他对《聊斋志异》的评注,如今学界大有将其推为文言小说评论第一的趋势。《聊斋志异:冯镇峦批评本》经整理后现已在全国发行。

   冯镇峦为何要写《聊斋志异》评注?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聊斋志异》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冯镇峦本人对聊斋的文章艺术推崇备至;二来他与蒲松龄都属于才气十足型的作家,且二人都有科考不顺的经历,不排除有英雄相惜的感慨;三来是受人之请,嘉庆二十三年在其来汉源任职的第八个年头里,他的宗弟为其寄来《聊斋志异》一部请他批注。

   冯镇峦对聊斋的批注十分走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每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花天,或好友谈后,或远游初归,辄笔数行,皆独具会心。”

   尤可值得称道的是他写的《读聊斋杂说》一文,其开篇即道“志异一书,袁简斋(即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议其繁衍,纪晓岚称为才子之笔,非著述之体,皆讏言也”。甫一提笔他就指出当时两位文坛领袖对聊斋评论不够准确,若非自己有真知灼见,断然不会出此冒然之语。

   冯镇峦既然否认了袁枚与纪晓岚的评价,他又是怎样评价聊斋一书的?

   “识其文章之妙,窥其用意之微,得其性情之正,服其议论之公,此变化气质,陶成心术第一书也。”他在论文中,将聊斋推崇为变化气质,陶冶心灵的最佳之作。他认为聊斋的妙处在于其文章技法的高超,和小说故事中反映出来的忠孝节义的教化作用。他多次将聊斋与《左传》《汉书》等史书相比较,认为聊斋继承了这些优秀史书的微妙笔法。最终他得出结论,“若以蒲松龄之才,修一代之史,如辽、金、元、明诸家,握管编排,必驾乎其上。”

崃山书院

  创建学院  文风振

   除了著作外,在实干上他也毫不逊色,当他看到当时的清溪县囿于“道不传”、“文学缺”的窘境时,他积极奔走呼吁。终于在道光四年,创建了颇负盛名的崃山书院,即今汉源一中的前身。今天,在汉源一中的广场上依然矗立着冯镇峦的雕像。

   古人笃信风水,西方在八卦中属兑方,而兑方在堪舆中主一方的文脉,所以崃山书院的选址在清溪古城西门内,修建在原文昌宫(又名梓潼观)旧址上。崃山即邛崃山脉,因清溪位于邛崃山脉南麓所以得名崃山书院。民国版汉源县志在冯镇峦的简介下,特别注明:“建崃山书院,虽余公主政,然公提倡之力为多。”县志还收录了冯镇峦亲笔撰写的《崃山书院始事记略》《崃山书院上梁文》两篇文章。

   记略中只是简单地记载了集资过程、修建进度,反倒是县志编撰者在按语中特别提到:“崃山书院之成,始终赖远村先生之力也,睹先生《晴云山房文集》,其记叙崃山书院,及见诸书读者不一而足,惜未能全采,特注此以志。”

   原来,冯镇峦把详细记述写进了自己的文集。上梁文引经据典,从西汉文党到南宋薛绂,冯镇峦引用自如,以骈文写就,辞采飞扬,用词古雅,颇见功力,精彩段落如:

   欲踵事以增华,必有基而勿坏。移远自近,谋则佥同,革故鼎新,功先一篑。营室方中,夕阳是度。广庭殖殖,客息天水之车;伐木丁丁,利执吴刚之斧。风檐削素,云栋涂丹;百尺雕栏,三阶列砌。八窗灯火,人隐隐其如仙;半榻琴书,门清清兮似水。良以一亩之宫,百堵之室,位置于山水之间;七步之咏,八斗之才,涵育在芝兰座上。昔称攀桂之府,今成种字之林。疑游华严弹指而楼阁齐现,别闻堂奥开轩则花木翳如。听他年之考钟大叩小叩,声此日之鼛鼓美轮美奂。衣冠同登夫子堂,旷百世而相感;子弟频载元亭酒,递三升以有成。

   文章大意是讲崃山书院的环境,及对书院培养人才的期待。上梁是指安装屋顶中梁的过程,周敦颐在《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古人认为这根中梁连接着屋宇本身与天地、神灵及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上至宫殿修建,下至一般百姓建房,上梁都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能够为书院写上梁文,可以看出冯镇峦的学养在当时已得到大家的公认。

   崃山书院的落成开启了汉源文教圣殿的大门,自是之后汉源文风为之一振,崃山书院走出的举人、秀才不胜枚举。

分享到: